「论心不论事」和「论事不论心」:一场关于协调的博弈
有两句鸡汤文你可能早就听过,出自清代王永彬的《围炉夜话》:
「淫字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无完人;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子。」
你要细品,会觉得其中有点问题。
第一句容易理解,毕竟连孔子都“未见好德如好色者”。
但是第二句,为什么“孝”就可以论心不论事呢?如果有个人明明对父母很不好,可是他说他内心是孝顺的,这难道就行了吗?
到底什么情况应该「论心」,什么情况应该「论事」?
我们有时会觉得挺奇怪。你犯了错误,有时候别人会说“你是好心办了坏事,可以原谅”,但有时候又怎么解释都不行,别人就只看结果。
社会上一些礼仪,什么对长辈和领导要用敬称、特别讲究座次的安排之类,你可能觉得没有意义。
为什么结婚非得大办特办,铺张浪费呢?如果两个人是真爱,领个证在一起生活不就行了吗?
有时候我们最在意的是意图,有时候我们又只看行动。
其中的区别到底在哪?
在《隐藏的博弈》中有一个关键洞见是——协调。
协调与信念:什么才值得惩罚?
博弈论非常讲协调。
“博弈”,听起来是斗争,实际上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在寻求合作。而合作需要协调。
上一讲说执法要粗暴,就是非0即1的信号最有利于执法者之间的协调。
这一讲要说的是信号的另一个性质:共享程度。
你偶然看到某领导在性骚扰一个女员工。那个女员工明显很不高兴,但是她并没有大声抗议,当时也没有别人在场。
那么请问,你会向组织举报那个领导吗?
霍夫曼和约耶里说,我们对一件事的信念,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 一阶信念(first order belief):你知道一个事儿。
- 二阶信念:你知道别人也知道。
- 三阶信念:你知道别人知道你知道。
- 四阶信念:你知道别人知道你知道别人知道。
- …
- 直到最高的:共有知识(common knowledge)
这个洞见在于:只有形成了比较高阶的信念,才能协调。
说白了就是:得有人跟你一起看见,你们才好发起惩罚。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淫字论事不论心”。
古代是个熟人社会,家家户户抬头不见低头见。如果两个男女发生不正当关系,就会不但影响两家内部的和谐,而且可能导致两个大家族爆发冲突。不正当男女关系是对公共利益的侵犯,所以需要公共的监督和惩罚。
既然是公共的惩罚,就需要公共协调,就需要高阶的信念,就必须有过硬的证据才行。
对比之下,“孝”是否成立,则是自己家的事。你可以找各种借口,说不是我不想给我爸妈改善生活条件,实在是我能力有限、太穷了 ——
别人也就接受了,犯不上跟你较劲。
论心还是论事,跟事情本身的性质没关系,纯粹是是否需要协调的问题。
不需要协调的事,可以论心
如果是不需要协调的事,你完全可以充分考虑对方的内心意图。
朋友不小心办了坏事,但因为你了解他,你不会责怪他。
比如,上次你搬家想让小刘帮忙,他等到很晚才回微信,说:“不好意思啊,没看到你的信息,你现在是搬完了吗?没搬完我可以来。”
当然你已经搬完了。你没有过硬的证据,但你完全可以推测出小刘这人不值得深交。
对这样的事情你怎么判断都可以,因为不需要跟人协调。
需要协调的事,只能论事
而对于需要协调的事,内心意图就没用了。
有个真实的故事:
美国联邦调查局一个特工卧底到纽约市的黑手党犯罪家族。特工跟组织里一个叫桑尼的人成了好朋友,从桑尼身上打开了突破口。而桑尼自始至终都不知情。后来特工身份被揭穿,黑手党老板下令杀死了桑尼,还砍掉他两只手。
那你说如果当时有人站出来帮桑尼说话,说桑尼对社团忠心耿耿,他是真不知情啊!有用吗?
没用。
造成损失就得接受惩罚杀一儆百,这里论事不论心。
协调需要高阶信念。理解这一点,你就能理解很多事情。
仪式与礼仪,是为了协调的高阶信念
该论事的时候,就一定要做得光明正大,越多人看到越好。
这就是各种仪式和礼仪的底层逻辑。
- 结婚必须把所有亲友都叫到一起搞个典礼,就是要做个见证。
- 新领导上台总要弄个加冕仪式,越盛大越庄重越好,让这个事实不可否认。
- 两个中学生打架了,老师调解完还让他俩弄个和好仪式。
- 道歉必须公开,道歉就是让「协调」发生。
如果这件事需要确定感,高调才能给人确定感。
而如果你想留点缓冲余地,就必须低调。
给出低阶信念:委婉的表达、暗示、可推诿性
该论心的时候,就要尽量低调,避免让人形成高阶信念。
但你可以给人一个低阶信念。
比如你想给下属安排一个任务,你可能会说得很委婉:
“如果你能做这个,就太好了。”
听着就好像是个建议。好处是:
- 他能领会到这件事需要做、他可以做(一阶信念);
- 而他又不会认为你是在命令他(二阶信念);
- 于是你们双方的关系可以保持融洽。
借口的力量:人类行为的灰色地带
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实验:
- 实验室里摆着两台电视机在放电影。
- 每台电视前有两个座位,共四个座位。
- 其中一个座位上坐着一个残疾人。
- 研究者观察:你会坐在哪里?
实验结果:
- 如果两台电视播放的是同一部电影,3/4的人会坐在残疾人旁边;
- 如果播放的是不同电影,3/4的人会避开残疾人。
为什么?
因为当你可以说“我只是想看另一部电影”时,别人就无法指责你回避残疾人。
这就是「可推诿性」的效果。
政治、战争与极端博弈:借口、推诿与协调失败
谁最擅长玩这些技巧?政客。
比如:
哈马斯用平民做人盾,以色列打击军事目标造成平民伤亡。
谴责谁更多?答案是哈马斯。
因为哈马斯是主动把平民当盾牌,没有可推诿性;
而以色列可以说:“我只是攻击军事目标,平民伤亡是意外。”
再比如,斯特鲁马号事件:
1942年,“斯特鲁马号”载满犹太难民,英国和土耳其不愿接收,将船拖入公海。
苏联依据公开规则击沉该船,造成792人死亡。
英国和土耳其事后说“真没想到苏联会打”,国际社会也无从追责。
这是一起经典的——借刀杀人。

结语:博弈视角下的「表面文章」
有些事大可虑之于心,有些事必须宣之于口。
仪式和礼仪,暗示和明说,意图还是行动,蹩脚的借口为什么真能逃避联合的制裁……
这里面的讲究太多了。
这些讲究既不是为了致敬传统,也不是文人的附庸风雅。
这是真刀真枪的博弈,是精巧的算计。
所以千万不要说什么“我不在乎表面文章”——
你可能直愣愣地闯了祸,还以为做个实在人很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