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掌控,外部影响
今天读的书名叫《内部掌控,外部影响》,作者是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希滕德拉·瓦德瓦(Hitendra Wadhwa)
世间大多数人随波逐流,而有些人一看就器宇不凡,你能感到他身上有点东西。长期沉浸于一项事业会让人挂相,常年的独特心态能直接改变外貌。我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都在塑造我们的形象。要不怎么传说林肯有句话说:
「每个过了四十岁的人都应该为自己的长相负责。」
气质是修行出来的。除了在生活中历练,瓦德瓦有他自己的一套修行方法:
- 冥想(Meditation):他作为印度教教徒经常冥想,并列举了诸多具有科学支持的冥想益处。
- 观察与学习(Learning from others):他认识很多人,能从别人的人生中总结感悟。
- 思想实验(Thought Experiment):把自己代入历史人物角色,比如问“如果我是林肯,我会怎么做?”
这其实类似于陈寅恪所说的“了解之同情” —— 理解人物矛盾行为的背后动机,也让自己变得更为复杂成熟。
五种「核心能量」
瓦德瓦研究了大量领导者如何影响他人、带动组织,分析了上千场谈话、演讲、会议。他发现真正有感染力的人,并不依赖固定的套路,而是拥有五种“核心能量”:
- 目的(Purpose)
- 智慧(Wisdom)
- 成长(Growth)
- 爱(Love)
- 自我实现(Self-realization)
虽然“能量”这个词常被滥用,但在这里,它是指一种内在的光芒和感染力。
修炼「目的」的五个阶段
什么是目的?
目的就像你内心操作系统的核心结构。它是你的价值观与目标系统之间的桥梁。
区分三者:
- 目标(Goals):具体、短期、可衡量的行为(如升职、考研)。
- 价值观(Values):长期的信念取向,是你认为值得坚持的理念(如科技、自由、正义)。
- 目的(Purpose):价值观驱动的目标系统。
用一个公式表达:
目的 = 价值观 ×(目标₁ + 目标₂ + 目标₃ + …)
(注:乘法体现出任何一项为零,整体目的感就为零。)
目的系统的优势:
- 长期奋斗但即时可行:例如“用科技推动世界进步”无法一下完成,但每个研发成果、技术帮助,都是迈进。
- 目标灵活变通:如没考上研究生,可以转为做科学传播、科普、教育,不违背价值观。
- 抗压抗挫:外界变化不会轻易动摇人生方向。
实践人生目的的五个阶段
1. 扰动(Stir)
突如其来的事件迫使你重新思考人生。
案例:
1963年,《华盛顿邮报》老板自杀,妻子凯瑟琳·格雷厄姆接管公司,从家庭主妇变身传奇女强人。她找到了人生目的 —— 用新闻理念守护自由。

2. 寻找(Search)
你感到空虚,开始主动寻找“意义”。
策略:
- 构建稳固的世界观。
- 提问:“世界如何运作?”、“哪些事情不合理?”、“我能为这个世界做什么?”
- 多读书! 特别在困顿期。
3. 定义(Define)
基于价值观,定义你的长期目标,并不断迭代升级。
瓦德瓦的例子:
- 11岁因非暴力理念吃素。
- 后来理解“非暴力”也包含思想、言语。
- 成为企业家后,调整为“除非有更高目的,尽量不给人带来痛苦”。
最高境界:
既坚持核心价值,又灵活处理现实挑战。
如甘地:非暴力斗争并非死磕,而是“斗争-停战-斗争”,27年争取印度独立。

4. 专注(Focus)
一旦目的明确,就要聚焦、行动。
- 职业最好与目的对齐。
- 如果不能,也要在小事中体现你的使命感。
例子:
- 清洁工把扫地视为治疗的一部分。
- 刘慈欣电厂上班、暗中写小说。
- 索马里移民跑出租+爆料新闻,最终转行记者。
真正有目的感的人,是“被目的塑造的人”,你一看就知道他是谁。

5. 融合(Fuse)
最高境界:目的贯穿生活所有细节。
故事精选:
- 甘地掉鞋子:火车上鞋掉了一只,他立刻把另一只也扔了下去,“好让捡到鞋的人可以穿成一对”。
- 理查德·布兰森:节目录制间隙提醒记者控制体重,关切健康,体现助人价值观。
- 埃莉诺·罗斯福:度假时听说工人罢工,立刻参与调解。
这些人已经与自己的价值观融合成一体,不管是否有人关注,他们都在践行内在使命。
乔布斯的例子:目的感的终身融合
- 小时修栅栏不刷背面,被父亲教育:“你会看到啊。”
- 日后设计 Apple 产品时,不满意内部走线布局。
- 临终前还设计病房里的 iPad 架子和设备,追求极致体验。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结语
你是在用你的激情和才能去为你的目的服务。
你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那个目的。
你会发现,生命中每一分一秒都无比珍贵。
注:
[1] 用乘法是因为价值观和目标这两项只要有一项是0,目的就是0。
作者注:本篇为阅读《内部掌控,外部影响》后的内容整理与理解笔记,适合希望深度理解“目的感”与个人修炼路径的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