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不在博弈之中

对于跟自己切身相关、熟悉的事情,我们一般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但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看清了博弈局面,而只是随波逐流而已。对于不熟悉或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我们就很容易误判。


主位解释 vs. 客位解释

面对一个局面,身处局中的人往往给出「主位(emic)解释」,而局外的学者更容易给出「客位(etic)解释」。

  • 主位解释常常诉诸 次级奖励(面子、传统、礼仪、信念等)。
  • 客位解释直指 初级奖励——利益本身。

表面上是为了文化传统、艺术品位、礼貌、仪式或信念;实际上是为了维护利益格局。看似不合理的执法标准、毫无意义的报复行为,都是利益攸关方的协调结果。

结论: 人其实非常理性;许多看似感性的行为,实则是理性的算计。


把魔爪伸向「热爱」

热爱往往被当作所有投入的终极理由。以科学家为例,他会说自己“因为热爱科研”。科研当然有乐趣,但那只是次级奖励。更真实的动机是:

  • 野心:要在学术史上留下名字
  • 社会回报:行业地位、历史地位、成就感
  • 物质回报:经费、职位、资源

为什么粒子物理学家不去拉小提琴?

  • 门槛:粒子物理需要超大型实验,经费与技术壁垒极高
  • 比较优势:在这一领域,他比在其他领域更具竞争力
  • 明星效应:胜者通吃,顶尖成果才能带来巨大回报

学术、体育、艺术等任何 学习曲线漫长回报高度集中 的领域,都必须投入极端的时间和精力成本。仅凭“乐趣”不足以支撑如此投入。


「热爱要求回报」的四个推论

  1. 社会重视度决定热爱强度

    邮票曾因炒作价值而风靡一时,如今 NFT、股票、房产的流动性更高,集邮热便消退。

  2. 热爱强度取决于比较优势

    爱因斯坦也爱拉小提琴,但他在物理学的天赋遥遥领先,因此选择了物理。

  3. 明星效应越强,投入越极端

    第一名与第二名的回报差距,远胜第 1001 名与第 1002 名。

  4. 只有看到成为顶尖的希望,才会燃起真正的热情

    业余爱好者热情容易衰退;专业选手因为看见顶峰而持续投入。


韦东奕是「扫地僧」吗?

在大众的想象里,“韦神”饮食简单、衣着朴素,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然而真正的顶尖数学家一定深谙:

  • 研究热点:聚光灯照在哪里,成果才最容易被看见
  • 风险判断:在冷门方向投入需承担巨大机会成本
  • 历史地位:他们追求的“利”,是写进数学史的 初级奖励

习得性无助:热爱消亡的终点

许多从热爱开始的追求,以“无助感”结束。心理学家 马丁·赛利格曼 的经典实验说明了这一点。

实验第一阶段

分组 条件 是否能终止电击
A组 关在笼中,偶尔电击 可以:拨动控制杆
B组 条件同 A 组 不能:控制杆无效
C组 不电击 不适用

实验示意图 1

实验第二阶段

三组狗被放入半边带电击的箱子:

实验示意图 2

  • A 组与 C 组:迅速跨过挡板,逃离电击
  • B 组:原地趴下,放弃挣扎

这便是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多次失败后,对改变命运失去信心,即便机会摆在眼前也不再尝试。

实验示意图 3


打破无助:习得性自信

须知少日拏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

要在热爱与回报之间取得平衡,需要理性保驾护航

  1. 打造习得性自信
    • 从小事做起,一步步成功,逐渐积累自我效能感
  2. 选择「学习区」目标
    • 难度略高于现有能力,又够得着
    • 最容易激发 心流,兼得 初级次级奖励
  3. 灵活调整热爱
    • 不要只热爱一件事
    • 像印度人习惯辛辣一样,学会热爱自己能做好的事

写在最后

表面看,一切都是浪漫;实则每一步都需要精算。愿你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选择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