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 Tropes

TV Tropes 是个影视剧剧情桥段大全,相当于是「剧情函数库」,你编剧或者写小说的时候可以直接从中调用。这个道理是故事不但在结构上有固定套路,在具体元素上也都是固定的,只要稍微换身衣服观众就照样买账。
这种对一个领域系统性的总结,借助一个文学名词就是「解构」:看似是个整体的东西,其实只不过是一堆常见元素的排列组合而已,没有那么神秘。
中国在现代科技方面还是个新兴势力,但是有一个领域,却是早就被我们解构明白了,那就是考试。
GRE 的中国解构史
如果你要申请到美国读博士,大学通常会要求你参加一个叫做GRE 的考试,它是由一家叫 ETS 的私人公司组织的,但是具有相当的权威性。GRE 考试的目的不是测试专业知识,而是测试智力水平。二十多年前,GRE 包括语文、数学和逻辑三部分,现在已经改成了分析性写作、观点题、回应题、词汇、计量、实验等多个部分。这个 GRE 考试,以前就被中国人给解构了。
逻辑和数学是中国理工科学生的强项,没啥可说的,关键在于语文。
二十多年前,语文考试的主要目的是测试你的词汇量,主要项目是用冷门词汇做类比和填空题,就好像中国人用生僻字对对联一样。ETS 的想法很简单,这些词不是老百姓的日常用语,如果你连这些词都知道还能熟练运用,那就说明你的阅读量非同一般,你的智能肯定高。那你可想而知,这种题的默认考试对象是美国人,中国考生肯定吃亏:我们就算爱读书也不可能整天读冷门英语文学,这不等于逼老外读文言文吗?
可是 ETS 万万没想到,中国考生把 GRE 语文变成了强项。现实是英语的词汇量是有限的:有意思的、值得用在 GRE 考试上的词只有这么多。我们先是搞出「GRE 词汇大全」,又开发了用计算机做题训练快速反应。只要你花上几百个小时,把这些词烂熟于胸,几个题型都适应了,这都是简单题。结果中国考生虽然实际英文阅读能力很有限,但是考试成绩却是大大超过了美国学生。
当然 ETS 也想了一些办法,比如把以往的考试题保密,但这些都难不倒中国的考试研究者。所以后来 ETS 就不得不改变 GRE 题型了……
从 GRE 到科举:考试的内卷机制
我觉得这里面有一些值得思考的东西,所以咱们再举个例子,科举。
美国汉学家本杰明·艾尔曼有本书叫《晚期帝制中国的科举文化史》(中文版,2022),《忽左忽右》播客有一期节目也讨论了这本书。这本书的一大看点就是科举这个业务是怎么越来越内卷的。

隋唐时期,因为官宦人家子弟太多,朝廷不好安排职位,科举考试主要是能提供一个淘汰和选拔的理由。等到宋朝,因为中国的贵族几乎都已经在之前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中被杀没了,平民有了做官的机会,科举确实选拔了一批人才。但是再往后,当科举成了一个正式的制度,各家子弟从小就把这个考试当做唯一的事业去做的时候,它的选拔作用就已经很小了。
首先考试必须「标准化」。首先肯定不是考你有什么新思想——开什么玩笑,就算是考策论,朝廷的大政方针也不可能让考生随便议论。其次内容也得限制,中国各地教育水平有差异,不能出欺负人的题。正如罗振宇老师说过一个事儿:以前高考作文题不能出现冰淇淋——为啥呢?因为边远地区考生可能没吃过冰淇淋!你考这个对人不公平。科举也是这样,不用说二十四史普通老百姓家里没有,就连「五经」也不是一般人学得起的,所以明清科举只考「四书」,而且以朱熹注释版为准。
考生一看出题范围这么窄,这不就是 GRE 吗?四书的内容就这么多,而且不允许你有任何新思想发挥,那你只要把题库和范文都给背下来,这就是个简单的考试。
但是考试必须得淘汰人,朝廷出来出去没有新题可出,这才搞出了八股文。既然内容已经出尽,那就只好在形式上继续卷:八股文对文字形式有对仗、押韵等等严格要求,你要会写的确可以写得很美,也算是一门功夫。
而到了后期,考生把八股文也给解构了。尤其到了殿试——也就是决定进士名次的总决赛、当着皇帝的面答题——这个层次,在场的都是八股文做题家,你怎么区分高低?
事实上,殿试考的主要是……书法。文章都差不多,就必须要求卷面绝对整洁,有一点纰漏就淘汰。可是卷面都一样整洁,那就只能是书法漂亮的脱颖而出。现在我们看那些状元试卷都赞叹人家字写得真好,那叫“馆阁体”,跟印刷的一样,真厉害!不愧是状元!殊不知他拿状元靠的也就是这点能耐。
高分≠人才,服从性≠创造力
真正选拔人才难道你不应该考思想吗?可是体制化的考试制度只能从考内容到考形式、最后到考书法,越来越重视没用的东西。不用说创造力根本无从谈起,就连智商都不重要,这里最重要的是意志力。
那你说,意志力也是一种能力,这也算是一种选拔吧?以前有些学者认为科举最起码给平民提供了一个上升通道,还是有功的。但是新一代学者认为那个作用非常有限。古代现实是一般家庭供不起一个全职读书人,而科举这点东西虽然不是真本领,却是无比费时费力的硬功夫,所以后期考上的都是家里条件好的。
其实朝廷从一开始就明白科举不能选拔治国安邦的优秀人才,但是博弈的结果只能如此。其实朝廷并不真的需要什么聪明人来一起治理国家,开什么玩笑,大清是人家满洲人打下来的能让你治理吗——朝廷需要聪明人别惹事。科举制度最大的作用可能是驯化聪明人:你再聪明,在家读十五年朱熹再练二十年馆阁体也就把所有奇思妙想和豪情壮志都磨平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那么讨厌书法:书法是个以服从性测试开始,以核桃上雕花、茶杯里玩风暴结束的内卷项目,是对中国儿童的摧残。
当今高考:八股文的续集?
这个道理是套路确实很有用,但是如果用的人太多,大家都研究明白了,就一定会走向内卷。
现在高考不也是这样吗?真正的难题是没有的,不指望你搞发明创造,为了既体现公平又有淘汰功能,考的全是偏题、麻烦题,重点考查考生的意志力。
高考价值观是奖励努力,而不是选拔天赋。它貌似公平,我觉得实则对富人更有利。有套路就好办,富人总可以靠科技,你找个名师指点,把题型玩明白了,也许就能提高成绩。对穷人,高考希望你努力,不希望你变异。
套路的尽头是死循环
如果一个领域中有很多禁区,人们不敢尝试新元素,只能在固定套路上做文章,结果必然是内卷。你看看现在的古装剧,那天我看一个微博热搜叫“2023年四大必爆电视剧”,发现这四个剧不但全都是言情偶像剧,而且海报都是一男一女,全都跟婚纱照似的……我真想问一句,难道我们中国人配不上更好的节目吗?
理性选择是如果别人还没开始卷,你应该先卷。但如果大家都卷了,你也不能逆天改命,大概也只能跟着卷。